桑皮纸,又称“永禄纸”,据考古推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山西独有的一种造纸文化,其渗透性强、拉力大、耐磨损等特点让它享有“纸中之王”的美誉。
在我省首届文博会上,来自高平市永禄乡永禄村、桑皮纸制造的第四代传承人李保根,通过造纸工艺的现场演绎,带我们领略了晋桑文 化的深厚底蕴。
“桑皮纸制作的主要原料是桑树皮,别小瞧这些树皮,挑选起来是很讲究的。”李保根说,每年清明时节,桑树都要进行剪枝,这个阶段的树皮质量最好,造出的纸韧性最强。
18岁时,李保根随父亲学习桑皮造纸术。过去,桑皮纸全依靠手工制造,一天的造纸量为200张左右,“由于每天早上都要把纸沿墙贴晒,十分辛苦,所以坊间还流传出‘有女不嫁永禄村,每日起来站墙根’的说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桑皮纸多被用来印制钞票、报纸和账簿。近几年,才渐渐被一些书画家认可与采用。
在展会现场,刚刚制好的白色纸浆,将一个方形贮水池盛得满满当当,李保根手持竹帘架,在纸浆中轻轻一划,便挑起一页白纸,看似轻而易举,却承载了数十年的功夫。他说,经过三蒸、三泡、三晒等72道工序,造出的桑皮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搓折无损”等特点,深受北京、深圳等地书画家好评。
“可以说,桑皮纸是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它见证了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谈到桑皮纸的传承,李保根却略显遗憾,他说,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如今,桑皮纸昔日的辉煌已日见暗淡,这种古老而纯正的手工造纸技艺也在逐渐消失,面临着文化传承危机。
为“拯救”桑皮纸造纸技艺,使之得以传承,2011年,李保根的儿子成立了山西晋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桑皮纸制造,也填补了我省桑皮手工造纸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