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宝岛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台受到尊贵礼遇的海德堡单色胶印机,这是公司购置的最早的一台进口胶印机,已经有10年的历史,它 见证并亲历了企业从起步到茁壮的过程,现在的它早已不被用于生产,身上经过精心擦洗,没有一点油污,使用说明、设备标牌上的文字完整如初。工作人员说,它 现在可是公司的“珍藏品”。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车间的另一头,一字排开的几台民族品牌的高自动化程度的印后连线生产线正在轰隆隆地高速运转着。
时 光荏苒,10年时光,这样一家普通的印刷厂就是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印刷设备由基本依靠进口发展至今出口额连年递增,正朝着高速化、智能化、 数字化、功能的组合化方向迈进,辅助时间越来越短、注重节能环保、注重适应短版个性化需要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卖点;油墨、版材等印刷用器材产销更是占据了 世界的半壁江山。未来,印刷机械及器材还将对《新闻出版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将我国印刷业由大国转变为强国的目标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十年印刷之看器材
“产量占到全球近一半,新型绿色环保型耗材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角。”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长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10年间,我国版材产量和消耗量均已占到全球近一半,其中CTP版材的生产和使用总量增长最为迅速,占46%,近6年增长了20倍,占到全球产量近一半。
根 据协会对全国92条胶印版材生产线生产情况的统计,2011年我国胶印版材总生产量为3.71亿平方米,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其中PS版材是1.93 亿平方米,CTP版材是为1.78亿平方米;胶印版材使用总量是2.59亿平方米,CTP版材是1.17亿平方米,CTP版材占全部胶印版材的46%。我 国已成为全球胶印版材的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胶印版材市场的最大应用国。
未来新型节能环保型免化学处理版和免冲洗CTP版将带给印刷 制版领域又一场技术变革。陆长安介绍,目前国内新型环保免化学处理版和免冲洗热敏CTP版已研发成功并投放市场。此外,2011年我国印刷油墨产量为 57.7万吨,已经与美国、德国、日本并列跻身成为世界四大油墨生产国。
十年印刷之看设备
“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缩短,数字化、按需定制成引导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近10年,印机行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产业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但要赶上印刷产业发达国家还需要时间。”陆长安谈到,欧洲和美国等印刷产业发达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雄厚,我国印机行业与之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
要 继续缩小这种差距并赶上这些发达国家,不仅需要整个产业链从前端到后端的共同协作、贯彻国际标准,更需要依赖于传统胶印数字化以及数字印刷的手段。陆长安 介绍,数字印刷设备和印刷数字化设备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以CTP设备为例,随着CTP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价格的大幅下降,从2005年开 始,装机量呈现出大幅增长势头,2009年得到爆发性增长,截至2011年全国CTP设备保有量达到5500台,其中国内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各占一半。
不仅如此,按需印刷与智能化的数码印后系统相联合的生产模式在国内已经起步,美国柯达公司数码印刷系统配套本土品牌的深圳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的智能数码印后系统,已经落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拥有内核技术的本土数字化工作流程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本土品牌企业已经开发新一代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最终将实现数码印刷和传统方式融合的整个印刷过程的集成化生产。
未来,中国将成为数字印刷与印刷数字化设备潜在、庞大的市场,这也将成为我国和外国厂商激烈竞争的焦点。
十年印刷之看进出口
“国际交流更为频繁、进口市场较出口市场更为成熟。”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间,我国印机行业也随之经历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历程。从人人高喊的“狼来了”,到现今进口印机和国产印机在国内市场上的共生共荣,10年时间令我国印机行业体会到了机遇与挑战、此消彼长、直至平衡。
中 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顾问刘万瑞、韩晓良此前为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10年来,印刷设备器材进出口金额大幅上扬,进出口总金额由2001年的 16.6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9.48亿美元,净增长197个百分点。出口长势远高于进口,进口10年来净增111个百分点,出口则净增1260 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设备之间的走出去、引进来,双方互通有无的技术合作以及合资、并购等商业行为也对我国印刷业今后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美国高斯国际公司以及日本秋山国际株式会社、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日本筱原公司的产品技术、专利、装备和全 部库存,这两大事件成为近年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崛起的最好例证。陆长安认为,通过技术引进收购国外知名企业的方式解决了国内制造企业长远的技术支撑问 题,由此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印刷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承接国外订单时的竞争力。